医院口腔医院门诊中都属于常见疾病。当你发现颈部肿物时应及时至相关科室就诊,以免贻误病情。颈部肿物一般不包括皮肤的各类肿物及炎性病变。颈部肿物大多为发生于颈部各器官和组织的肿瘤,少数为囊肿。颈部肿瘤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。恶性肿瘤包括原发于颈部的(主要为各种肉瘤、淋巴瘤)和淋巴结转移癌。良性肿瘤包括各种先天性病变及良性肿瘤。甲状腺肿物占颈部肿物的50%以上。甲状腺以外,淋巴结炎(包括淋巴结结核)占3~6%,先天性病变(如囊肿等)占12-24%,肿瘤占70~85%。诊断颈部肿物时,应考虑下列因素:(1)性别、年龄。恶性肿瘤男性多见。炎症(以结核为多)多见于20~39岁,而转移癌好发于40~59岁。(2)病程。发病时间短(数日至一月)、生长快,以炎症可能性大,但不能完全排除恶性肿瘤。病程达数年以上除甲状腺癌转移外,应考虑良性和先天性病变。七天的规律可作为病程方面参考,即各种肿物存在一定规律,炎症肿物多数为数天,新生物为数月,先天性为数年。(3)部位。颈动脉体瘤发生于颌下及上颈部,腮裂囊肿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布。(4)性质。肿物的大小、数目、硬度、移动度、有无波动或搏动、有无压痛,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,均应注意检查。颈部常见囊肿有:1.甲状舌管囊肿:胚胎时期,甲状腺始基在胚胎第四周时自咽前方向颈部移行,以后逐渐下降形成甲状腺舌导管,在胚胎第六周时导管萎缩消失,起始部仅留一浅凹,即舌盲孔。远端形成甲状腺。如果甲状舌管不消失,残存上皮的分泌物聚集,可形成囊肿,即甲状舌管囊肿。临床表现:在颈前正中线,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之间发生于皮下的囊性肿物。多位于舌骨以下。以青少年较多,男女之比约为2:1。囊肿表面光滑,一般2至3厘米大小,边界清楚,有波动感,随吞咽上下移动。张口伸舌时,可见囊肿向上被牵拉。合并感染可出现红肿,破溃,时间长可形成瘘管。本病很少癌变。临床诊断:根据发病部位不难确诊。做囊肿穿刺时,可抽出清亮棕色液体,显微镜下有大量脱落上皮细胞及胆固醇结晶,若形成窦道可碘油造影,以帮助诊断。临床治疗:手术切除。切除不彻底常导致复发。如术中注入美蓝,使囊肿及窦道染色,便于追踪切除。手术应切除舌骨中段,有时沿循窦道方向解剖,可高达舌盲孔。2.鳃裂囊肿:胚胎时期的第一到第四腮裂,出生后均可能发生囊肿。第一腮裂是唯一不消失的腮裂,发生腮裂囊肿较少见,而多形成腮裂漏。瘘管外口在耳垂到下颌角之间的任何部位。第三、第四腮裂囊肿最为罕见。囊肿多位于颈根部、锁骨上区,如为腮裂瘘,则内口可通向梨状窝和食管入口部位。第二腮裂来源的囊肿是临床上最常见,位于颈上部,大多在舌骨水平,胸锁乳突肌上三分之一前缘附近。有时附着于颈动脉鞘后部,或自颈内动脉、颈外动脉分叉之间突向咽侧壁。囊肿表面光滑,大小不定,生长缓慢,有继发感染时则疼痛。触之有波动。常见于20岁左右的青年。破溃则形成瘘管。穿刺可抽出透明或混浊的液体。显微镜下见胆固醇结晶。临床治疗:应手术切除。一般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开。在颈部的组织间隙解剖分离。将囊肿完整切除。对于窦道或瘘管,可先注入美兰染料,然后沿染料标记切除。3.囊性水瘤:又称囊性淋巴管瘤。来源于胚胎时期淋巴管的发育异常。绝大多数发生于婴儿。好发于颈部。左颈根部尤为多见。呈单囊或多囊。多数呈多房性囊肿。彼此间隔。与皮肤无粘连。生长缓慢,可向腋下和纵膈发展。也可向上压迫口底、口咽和喉。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,有时合并感染。临床诊断:除病史及临床检查外,对囊肿还需作穿刺以明确诊断。囊肿内为草黄色水样液体,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淋巴细胞。偶有红细胞。可进行囊肿造影以明确其范围。临床治疗:主要采用手术切除,对放疗不敏感,可影响小儿发育,囊内注射硬化剂很少使肿瘤缩小,手术切除有一定困难,常因其包绕颈部重要血管和神经。如肿瘤扩展至腋下和纵膈时,可一期或分期切除。颈部常见良性肿瘤:1.颈部神经鞘瘤:发生自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,任何神经均可发生。颈部为好发部位之一。约占全身神经鞘瘤的百分之十。临床表现:神经鞘瘤的发病多见于男性,30岁~40岁多发。病程较长,一般为数年,可长达十多年。颈部任何部位均可发生。恶性神经鞘瘤少见,国内报道78例颈部神经鞘瘤,恶性4例,占5.1%。临床诊断:对于颈部出现的无痛性肿物应考虑本病。根据肿瘤的部位,实性感,伴有神经受累症状,按压肿瘤出现神经性放射状疼痛,没有动脉性搏动等特点,可与囊肿、颈动脉体瘤相鉴别。最有特点的是,如果肿瘤将颈总动脉,颈外动脉推向前方,而肿瘤本身没有动脉性搏动,可以考虑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,因为神经鞘瘤几乎是唯一的位于颈动脉鞘后方,可以将颈动脉推向前方的非血管性肿瘤。临床治疗:应尽早手术切除。2.颈动脉体瘤:颈动脉体瘤属于较少见的颈部肿瘤,其生长缓慢,瘤体增大后,一般在直径超过5厘米以上,逐渐包绕颈动脉分叉、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,并与动脉外膜紧密粘连,不易分离。肿瘤可以向各个方向生长。但因为颈动脉体下方颈动脉鞘筋膜的限制,肿瘤向上生长较快。肿瘤绝大多数限于局部,有恶性变出现,会有区域淋巴结或远地转移。临床表现:颈动脉体瘤多发生于青中年病人。平均发病年龄在40-50岁。临床诊断:本病临床确诊困难,一般误诊率为54%。必须借以颈动脉造影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法(DSA)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等相关检查,能想到本病是本病能获得诊断的首要因素。如怀疑颈动脉体瘤,不要取活检。因为活检所取标本太小,不易确诊,而且有造成出血的危险,一般也不推荐细针穿刺诊断,也有造成出血的报告。临床治疗:颈动脉体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。
赞赏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hdyuanchen.com/xgzl/83.html